中新网上海新闻5月7日电(李秋莹)妇科肿瘤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其预防、筛查、诊断与治疗始终备受关注。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妇科肿瘤的认知不断更新,但日常生活中诸多潜在风险因素、早期症状的忽视以及康复管理的误区仍困扰着许多女性。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治医生张楠接受采访,就妇科肿瘤的高危生活习惯、预防筛查策略、早期信号识别、治疗手段选择及康复期注意事项等核心问题展开系统解答,帮助女性科学守护自身健康。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生活习惯会增加妇科肿瘤的发病风险? 答:目前可防可治的妇科肿瘤主要是宫颈癌,其明确的高危因素是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感染。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女性,以及年轻时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稀发排卵)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可能高于普通人。卵巢癌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与生活习惯关系不大,有卵巢癌或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风险较高。 问:HPV疫苗注射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HPV疫苗效果最好的接种年龄是9-25岁未发生性生活的女性,尤其是九价HPV疫苗,可预防九种高危型HPV病毒。有性生活的女性接种疫苗仍有一定保护效力,但疫苗不能替代筛查,接种后仍需每年进行宫颈癌筛查。 问:妇科肿瘤早期有哪些常见症状或体征? 答:异常阴道出血,如月经不规则、周期延长、出血量增多等,以及异常阴道分泌物,如分泌物增多、状态异常或伴有异味,可能是妇科肿瘤的早期表现。 问:什么是正常的月经周期? 答:女性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1-28天,提前或推后一周以内均属正常。出血时间一般为5-7天,出血量整个月经周期不超过80毫升,每天更换3-5片卫生巾(不完全湿透)为正常。 问:女性应该多久进行一次妇科体检?包括哪些项目? 答:有性生活的女性每年应进行一次宫颈癌前筛查和妇科B超。无性生活但有家族史的女性,如母亲、外婆或姐妹有妇科肿瘤病史,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包括妇科B超和宫颈癌前筛查。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如BRCA1/2),若携带可考虑预防性手术降低风险。 问:绝经后的女性在妇科肿瘤预防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出血,需警惕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应及时就医。卵巢癌可能表现为腹胀、胃口下降、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等症状,易误诊为消化科问题,需全面筛查。 问:妇科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哪些? 答:早期妇科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宫颈癌病理类型差、恶性程度高或切缘阳性,术后需辅助放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强调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具体方案根据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基因状态决定。 问:妇科肿瘤患者在康复期应注意哪些饮食和运动问题? 答: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活动,如瑜伽、散步、太极拳等,避免长期卧床以降低血栓风险,同时有助于身体恢复和改善心情。饮食方面,西医无严格忌口,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多吃低脂高蛋白食物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注:请在转载文章内容时务必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