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1年,她全裸接受记者采访,并称: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 2025-04-27 00:01 发布于:山东省 2011年,一位非常大胆的姑娘突然成了话题焦点。她的名字是苏紫紫,原名王嫣芸,1991年出生,湖北宜昌人。那一年,她正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本该专心读书和画画,但她的选择却不同寻常。她举办了一场名为《whoamI》的展览,主题直白而冲击性十足——裸。裸到极致,连她自己都是模特,毫不掩饰地全裸上阵,试图向大家表达,裸体也能成为一种艺术。 这个展览真是前卫得让人惊叹,立刻引爆了讨论。那么,苏紫紫之后又经历了什么呢? 一、她不是第一个拍人体照的学生,但她是最勇敢的那个 其实在她之前,国内就有学生尝试过拍摄人体艺术。早在90年代,艺术学院就有人进行这类创作。有的人因此走红,有的则在遭遇批评后渐渐归于平淡,但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摄影师的角色。而苏紫紫则不同,她是模特,是那个毫不掩饰的裸露者。她的风格以全裸为主,按理说,模特应该保持沉默,只是展示裸体,但她偏不,她不仅敢说话,而且要大声说。 2011年初,她接受了8家媒体的采访。那时寒冬肆虐,北方的房间里充满暖气,她却坐在沙发上,全身赤裸,面对镜头,她盯着镜头直言:“我敢看你们,你们敢看我吗?”这句话一下子把所有人震住了。媒体既惊讶又兴奋,因为她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拍三级片,她的每句话都带着艺术的气息,似乎是在表达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然而,这个话题太过庞大,而她又资历浅薄,网友看了都觉得她很滑稽。 二、艺术还是炒作? 苏紫紫一夜成名后,网络上对她的讨论充满了激烈的争议。一部分人觉得她恶心、低俗、哗众取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她敢于挑战、充满思想,是中国的波伏娃。她本人怎么说呢?她表示:“我不觉得我的身体是羞耻的,我的裸体不低俗,裸体是一种应该被发扬的艺术。”她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写道:“不要在你看不懂的时候,就说别人是疯子。” 这句话引发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在微博、天涯、猫扑等平台,关于她的讨论几乎成为了热议话题。有些人翻出了她的背景、家庭、老师,也有些人开始跟风攻击,甚至有人恶搞她的照片。但她似乎并不在乎,依旧继续拍摄、出版几本基于自己经历的书籍,如《苏紫紫日记》、《左脸右脸》等。 三、对身体(裸体)的执着 那为什么苏紫紫如此执着于裸体呢?她自己说,早在14岁时,她就特别迷恋人体,尤其是裸体。她不觉得这是一种色情,反而认为它是一种真实。她认为,人们将身体隐藏起来是一种社会的控制,而女性的身体被过度规训、被过度遮掩,她要反抗这一切。 许多现代艺术家,如拍摄照片、做装置艺术、堆砌泥巴等,强调“身体政治”这一概念,简而言之,就是身体并非个人的,而是受到社会操控的政治性物品。苏紫紫的目的就是要撕掉这只控制她的手,她做得最猛烈的一次,就是那次面对媒体的全裸采访。 她的意图并没有完全被理解,大家更多的是去猎奇她的举动。事实上,这场采访并非偶然,苏紫紫清楚媒体的需求,更懂得网友看到裸体后的反应。在展览前,她写了一句诗:“我要让你们在偷窥和审判中看到自己的脸。”如果她只是想单纯裸露,根本不需要如此大型的活动,她的目的在于通过裸露让大家思考:为何你不敢看?为何看了会脸红?为何会骂她是疯子?她用裸露来挑战的,正是社会对女性、裸体和不合群之人的审视。与美国艺术家安娜·门迪埃塔类似,苏紫紫也是通过身体作为艺术工具的女性艺术家,然而,她当时还只是人大的一名本科生。因此,她的争议更大,被骂得更凶,许多人认为她只是在利用裸体博取关注。 四、热度过去后,她去了哪里? 在她的巅峰时期,苏紫紫参加了许多演讲和综艺节目,比如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和热门的辩论节目《奇葩说》,她讲述的内容依然围绕身体、自由和女性等话题。然而,到了2015年以后,她逐渐淡出了网络,社交媒体更新频率减缓,作品也越来越少,甚至有一段时间,大家猜测她是不是已经退出了娱乐圈。 多年来消失在公众视野后,她表示自己与裸模生涯划清了界限,不再像过去那样赤裸裸地表达自己,也不再发表那些冲击性十足的话语。如今,她已经三十多岁,变得更加温和。也许是因为现代的热搜风潮过于迅猛,她选择低调行事;又或者是因为家庭的缘故,据传她已婚,嫁给了一位知名画家,并成为了继母。为了孩子的教育,她或许需要收敛自己。 回过头来看,苏紫紫究竟做对了什么? 有人认为她是靠身体博得了关注,是新时代的芙蓉姐姐;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勇于发声的大学生,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意外产物。不管你如何评价她,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互联网初期,人们还不敢公开讨论裸照、裸聊等敏感话题时,她用自己的身体,给中国互联网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这颗震撼弹,起初被当作笑话看待,然而慢慢地,我们开始明白,它其实并不那么可笑。它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和尺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也提醒我们,真正让你直视自己的,不是课堂,也不是新闻,而是那些敢于直视你的人。 结语:这是发生在2011年的事,那时候互联网刚刚起步,网络上充满活力。如今,要再看到如此生动前卫的人物,或许已不容易了。感谢那个初期的互联网,我们曾拥有的那些时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