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写小说时,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 2023-04-02 00:06 发布于:广东省 王蒙在受访时分享写作心得。南方+ 王玮 摄 “每个人都和生活有一场‘生死恋’,我们要把它变成‘霞满天’的盛宴!”——3月27日,花城文学院揭牌成立系列活动之一——著名作家王蒙中篇小说集新作《霞满天》单行本首发仪式,在深圳中心书城全国新书首发中心举行,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文学批评家何向阳向读者这样推荐此书。除了同名中篇小说,本书还收入了王蒙的另一部中篇小说《生死恋》。 分享活动现场,年近九旬的王蒙除了听力有所下降,依然精神矍铄,健谈而幽默。作为当代文坛作品最为丰硕、创作活力最为持久的作家之一,他围绕写作心得、养老生活、女性与婚姻等话题侃侃而谈,向在场观众展现了“青春万岁,老年更万岁”的智者风采和长青秘诀。 ▶▷谈新书 把一切磨难过成生活的“盛宴” “我喜欢勇敢和光明的人,不喜欢怯懦和阴暗的人。”在发布会现场,王蒙这样说道。新作《霞满天》以养老院为切入口,以“老”为经验回溯刻画一位饱经磨难依然保持高雅、勇敢而光明的知识女性蔡霞的形象,她把“匍匐在地上的日子”过成了“站起来看远方”的理想生活。 书中,这位80余岁的女教授堪称命运多舛:30岁时第一任丈夫死于空难,彼时刚新婚不久;22年后,儿子又在事故中死去;62岁时,被她视为精神依靠的第二任丈夫出轨,她被迫再一次沦为孤家寡人。然而,蔡霞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在暮年毅然踏上了周游世界的道路,足迹遍及欧洲、非洲,甚至远至南北两级,为自己写下了不同寻常的壮丽篇章。 就像“一个绝者站在山顶,风的力量不能将他移动”,在何向阳眼里,蔡霞是这样一位潇洒女性:她在赶赴生活这场盛宴的路上摔了跟头,却依然到达现场并将红酒一饮而尽。这是一个被厄运不停打击的知识女性,完全不同于以前文学作品中犹如一片被悲剧气氛环绕的落叶一般、“被怜悯的弱者”女性形象。 在王蒙的笔下,蔡霞每经历一场灾难,总会不可思议地重新站起来,她永远心怀希望,直至把一切坎坷、磨难都过成了节庆和盛宴。 “这是一个关于‘灾星’的故事,它使我受到了感动,我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写出来。”王蒙透露称,他从现实里优秀女性的案例、经历中汲取养分,塑造了蔡霞这样一个人物,且自身也被主人公百折不挠的心态所激励。“我写到三分之二时患病了,在病中坚持了一个半月,把《霞满天》完成了。人活一辈子,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勇敢、光明的心是可以指望的。” 王蒙还在现场和读者分享蔡霞带来的感悟:“不要把婚姻想象得那么可怕,不要认为婚姻出意外是中老年女性过不去的关口。当不幸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有勇敢面对的人,也有懦弱逃避的人,有怨天尤人的人,也有坚持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有一分创造一分,有一秒创造一秒。” ▶▷谈创作 立志创造“在99岁写99岁”的记录 在新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生活是世界的节庆、盛宴和谜面。但对于王蒙来说,要说清楚《霞满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并不容易。他更希望每个读者都能有自己的解读:“我写的是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不是哪个概念的理解。”他坦言,“一部好作品是难于解释的,如果能贴标签,那么这本书不买也罢。” 在作家梁永安看来,蔡霞性格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天性,而是我们经历的历史沧桑在民族性格中的集体沉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次次绝处逢生、艰难跋涉,让人渐渐明白:生命的成败取决于对未来的相信,这相信不是万花筒式的幻想,而是不懈的人生破击,在坚韧的天地再造中,安置重生的身心。 青年评论家李壮用三个“频道多”来总结这本书的特点:《生死恋》故事人物类型频道多,涵盖中国人“大风大浪”和“平安是福”这两种基本人生命运模式;写作形式技巧频道多,有实验性的技巧,也有接地气的写法;语言频道多,能将教科书式文学语言、打油诗和歌剧范儿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场汪洋恣肆的语言狂欢。 《霞满天》的面世,距离王蒙1979年4月第一次在《北京文学》发表《青春万岁》已经过去40余年。在此期间,王蒙共在《北京文学》月刊上发表了30余篇作品,覆盖小说、散文、评论、诗歌等多种题材。50卷本《王蒙文集》在202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总字数达2000万字。去年,作家本人也悄然迈过了米寿之年,但《霞满天》仍然给人一种明朗鲜活的“青春”印象。 在何向阳看来,王蒙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同步的,从上世纪80年代的井喷式创作期,到2012年之后进入新时代的高产期,永远保持年轻态,带着好奇眼光看生活和笔下的人物,热情拥抱生活、敢于创新实验,是王蒙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原因。 “写起小说来,我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每根神经都在抖擞。《青春万岁》是我在19岁写19岁,我愿意创造在99岁写99岁的记录。”王蒙告诉现场读者:“创造的兴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是让你激动的。每一篇都绞尽脑汁,写出来都是没有把握的,像写第一篇一样。” ▶▷谈养生 “青春万岁,老年更万岁” 尽管已经年近九旬,笔墨生涯超过70年,但王蒙依旧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记录和探索的脚步,一向以旺盛的创作力和永远青春的“高龄少年”形象扬名文坛。 在发布会现场,有观众坦言,王蒙身上散发出的昂扬“青春”朝气,令真正的“90后”读者都深受触动,自愧不如。而王蒙则诚恳地表示,人上了岁数,身体和精力走下坡路太正常了,创作中也会不时遇到提笔忘字、文思受阻等麻烦。他把自己保持青春的秘诀归结为这样几点:保持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热情;坚持锻炼身体。他喜欢游泳、散步,每天至少要步行5000步以上。 至于微信、短视频、AI等新鲜事物,他也兴趣浓厚。谈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对作家的挑战,他直言,人类的智慧和心灵发展,不可能靠AI去解决,AI的角色是天才的辅助,“它能为作家的工作提供便捷和效率,但它绝不是天才的毁灭者,我坚信这一点。” “人的活力就是这样,你不使用它,它就会衰竭,就像我一旦停止不再走路,今天就只能推轮椅进场。”王蒙的发言引得现场一阵欢笑。他笑着说:“活一天,就要享受人的权利,尽好自己的义务,总不能提前把自己给‘注销’了。”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在《青春万岁》里,王蒙曾经这样向世界发出呐喊。而70年后,他借用自己一本小说集的名字《明年我将衰老》为人生作结:“每当有人问我,您有没有感到衰老将至?我总是这样回答,保不齐明年可能,但至少今年还没有。我想说的是,青春万岁,老年更万岁!” 南方日报记者 郭悦 郭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