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儿科严医生 儿科严医生 收录于合集#水痘和带状疱疹 1 个 #阿昔洛韦 3 个 当医生面对自己熟悉的疾病时,通常得心应手;但如果是头一次遇到,仅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去应对,往往心里没底。 前段时间我本人就有一次特殊的患病经历:起病头两天,我有些困惑;决定服药前(再不吃,可能就来不及了),也和妻子分析了好一会儿,不是很有把握。 不过,后来的病情进展证实当时的判断无误,让人欣慰。在此分享给大家。 该吃药时就吃药 (△可点击图片放大后阅读。另外,我真心希望家长可尝试用这样的时间线来记录孩子的病情变化) 我这次症状的特点是单侧肢体疼痛+逐渐明显的疱疹。 疱疹数量不多,手臂3个,拇指一小簇(隐约8-9个),但日益加重的同侧肢体疼痛,让我想起了可怕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强调早治疗(出现症状后的72小时内),所以在距离出现症状的60小时后(10.10早晨-10.12晚),我启动了抗病毒治疗。 学习知识不可少 这次生病过程中,我一直记录着自己的体验和疱疹的变化。也趁机翻查了一些资料,虽然有些内容曾看过,但也有新收获。 带状疱疹可发生在任何皮区,最常见是胸、腰部和头面部。我家两位曾患过带状疱疹的成员,疱疹分别发生在胸部(我母亲)和额部(我妻子)。 (△截自 Uptodate) (△ 高发的胸段皮区) 手臂/手指发生带状疱疹的概率是多少?Uptodate未提及。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于是花时间找到一点间接数据。 (△ 摘自《Fitzpatrick’sDermatology》第9版) (△ 脊神经分布&颈脊神经C6支配皮区) 通过查阅这些资料,再结合我这次的症状特点,可以肯定是潜伏在颈脊神经C6(左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激活引发的急性神经炎。 为什么说是间接数据?因为《Fitzpatrick’s Dermatology》并没有给出手臂/手指带状疱疹的发生率,但我做了一个减法,推测应该是≤5%。 100%-55%(胸)-20%(颅面)-15%(腰)-5%(骶)=5%。 ≤5%,算是少见类型,但疼痛+疱疹对诊断具有强烈的提示价值。 这次患带状疱疹,虽然有些疼,但对这个常见病我终于有了切身感受,而且通过学习,把病变神经锁定在C6,不亦乐乎? 尽早治疗缓疼痛 阿昔洛韦是我家的常备药,我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号文章中推荐。 因为部分疾病需要阿昔洛韦治疗时,启动治疗的时间窗比较狭窄。等症状非常典型时再去弄药,可能来不及。 比如带状疱疹,强调尽量在出现皮损后的72小时内启动治疗,这样可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疱疹愈合,减少传染性)和减轻急性神经炎导致的疼痛。 具体治疗方案可点击标题学习:。 另外,总有人问我我该备哪种阿昔洛韦。其实没必要纠结,因为这种老药对生产工艺要求不高。 我备的这种,一盒24粒,2.48元,折合1毛多钱一粒。成人7天疗程,需280粒,总费用不到30元,比白菜还便宜。 药廉,但有用。归根到底,还得感谢。(是谁?可点击学习) 关于疼痛,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因为我妻子多次幸灾乐祸地提醒我,接下来可能会疼的哭,也许要疼几个月。 但回看这次生病经过,也就头两周疼痛明显一点,有几天夜里会疼醒,影响了睡眠。但疼痛对生活影响不大,所以我一直没采取缓解疼痛的治疗。 疼痛程度不重,一方面和患病年龄不大有关,另外及时启动的抗病毒治疗也应该起到一定作用。 因为这种神经痛是病毒引发的神经节炎症和神经细胞的出血性坏死导致,所以尽早抗病毒治疗,可减轻病毒复制引起的神经炎症和坏死,继而减少神经痛的发生。 不过,左上肢迄今仍不能负重,否则还会有轻微疼痛。 抗病毒药只能一定程度的缓解症状。要想预防带状疱疹,要想减少可怕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还得接种相关疫苗。 年过半百可打苗 随着年龄增长,带状疱疹发病率显著上升,尤其是50岁后。而且年龄越大,发生PHN的几率越高。 (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rr5705a1)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50岁的成人,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可有效降低发生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风险。 接种疫苗前,无需确定是否曾患过水痘或带状疱疹。 比如我,虽患过带状疱疹,但理论上仍有再发的可能(约1%-6%的患者会经历第二次发作)。想想那可怕的疼痛,所以一年半后,我会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总 结 因为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所以一旦激活复制,常引起神经痛和皮肤疱疹。 疼痛肯定能被感知,疱疹肯定能被目视,所以一旦出现伴随疼痛的疱疹,即使没有位于常见区域(比如胸、腰、头面部),也要引起足够警惕。 及时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预后,如果当地购药不便,备药则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原标题:《就这几粒小水疱,也会是带状疱疹?》 (责任编辑:) |